Event Has Not Started, Tickets Selling Fast
2026 高雄精神分析讀書會
末世
何以世界數次被末日預言動搖?這種意識難以形容的不安,所謂何來?當溫尼考特說「那些你所擔心的,早已發生。」描述了害怕崩潰的個案,在生命早期即經驗崩潰卻未能記得的處境。這些已然存在的情緒,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內在世界也曾經歷末日?當時間開始流動、意義逐步被建構、未能夢的已然成夢;而人重新灌注(re-carthexis)於外在,並走向真實,是會柳暗花明地步入桃花源,還是註定要先繞進山重水複的末世?
若我們身處末世,所做的是為了死還是活、在想的是眼前還是明日?潛意識的無死亡與無時間的特性,不安分地涉足末日的方式是,在它之後創造一個世界。在診療室裡,何以治療師要「談結束」、一段關係需要「談分手」、「談離職」,甚至新的關係需要「告別過去」?我們藉由談論這些困惑,猜想末世之後 — 是舊世界仍存的全能否認、是等待盤古的混沌、是廢墟的重生,還是荒原裡前無古人的新耕?
【高雄精神分析讀書會】為一應用性精神分析讀書團體,主要以精神分析觀點解析文學作品、電影、各類表達藝術,甚至社會現象。讀書會不強調深奧的理論研讀,而是本著精神分析作為一種思考態度,試圖探索與延伸作品本身可能蘊含的無意識真髓,除了臨床工作者,也歡迎對精神分析有興趣的非臨床工作者參加。
日期:每個月第四個週六(*與重要學術活動、連續假日或是補課補班日撞期,上課日期會隨之更動)
時間:14:00 ~ 17:00
地點:無境文化講堂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尚志街2號2樓(捷運橘線〔文化中心站〕2號出口直走到尚義街左轉,步行約5分鐘)
費用:
- 新生一般票:15,000元
- 新生早鳥票:14,500元 (2025/12/31前報名)
- 舊生票(限歷年高雄讀書會成員):14,000元
註1:二月與七月休假。
註2:本讀書會為封閉性團體,缺席或是中途退出不接受退費;若有其他特殊考量,由帶領人審查後決定。
註3:若因故無法實體上課或是講師人在國外,主辦單位會事先通知改用視訊,不提供缺席者上課錄音檔。
主持人簡介(依照課程日期順序)
- 李俊毅(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身心科主治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無境文化【生活】應用精神分析系列叢書策劃)
- 陳瑞慶(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 詹婉鈺(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 陳建佑(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 蔡文瑞(臨床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推薦治療師)
課程內容
🌕 場次一|1月24日
題目: 當音樂家馬勒再次在 Leiden 遇見佛洛伊德——可以處理馬勒的末日來臨焦慮嗎?
1910 年8月,馬勒來到荷蘭萊頓與佛洛伊德相會,2位大師一起在萊頓街頭散步(walking analysis)了 4小時,處理了馬勒婚姻危機!既使後人精神分析師們評論這樣的散步分析治療成效極佳;只是遺憾的是隔年1911年5月馬勒就離開人世了!
當時佛洛伊德不曾談論到馬勒一生受苦於死亡焦慮,甚至有自殺的念頭,這講座讓我們嚐試把場景重回現場,2位大師復活,針對馬勒的生命結束總將來臨,只是何時?什麼方式死亡?馬勒的死亡焦慮可以疏通嗎?
講師:李曉燕(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主持人: 李俊毅
音樂:
- 第二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原光〉、第五樂章〈末日異象〉(清唱劇部分)
- 第三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尼采午夜之歌〉
- 第四號交響曲 第四樂章〈天堂生活〉
- 第八號交響曲 第二部分:歌德《浮士德》第二部最終景
文本:
- 康士坦丁.弗洛羅斯(2022)。《馬勒交響曲》(張皓閔譯)。城邦印書館(台北)。(原著出版年:1985)
- 愛德華.謝克森(2019)。《偉大作曲家群像:馬勒》(白裕承譯)。足智文化(台北)。(原著出版年:1983)
參考文獻:
- Wirth, H. (2003). Freud, Death, and Creativity. Psychoanalytic Review, 90:583–596.
- Garcia, E. E. (2000). Gustav Mahler's Choice: A Note on Adolescence, Genius, and Psychosomatics.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55:87–110.
—————
二月休假
—————
🌕 場次二|3月28日
題目: 肉身使用期限
人類對末日預言的恐慌與歡迎,從未停止過,你想知道自己的肉身使用期限嗎?為何一個人的惡夢,會蔓延成眾人的惡夢,一個人的創傷,喚起集體的創傷?我想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討論未被真正經驗的創傷,對比楊双子的散文集,有人是這樣一字一句,將錐心之痛,刻成言語,好好收在心裡,讓讀者感受的是哀傷,湧出的是淚水,而非恐慌與崩潰。
講師: 謝佳芳(諮商心理師,紐約IPTAR成人/兒童精神分析訓練,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
主持人:陳瑞慶
文本:楊双子(2020)。《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寶瓶文化。
參考文獻:
- Hurvich, M. (2003). The Place of Annihilation Anxietie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51:579–616.
- Bollas, C. (1987). The Shadow of the Object: Psychoanalysis of the Unthought Known.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 場次三|4月25日
題目: 神山腳下:末日陰影下的科技國族主義
本次讀書會將重新審視弗里茨.朗的《大都會》和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兩部經典電影,將其作為理解當前台灣「神山」產業與全球科技勞動現況的寓言。本次討論嘗試超越單純的階級剝削分析,深入探討美中新冷戰與晶片戰爭背景下,科技國族主義如何成為一種應對歷史創傷的集體心理機制,同時又透過無止境的勞動來成就希望。
《大都會》中對階級與機器的描繪,在今天看來,正是全球兩大強權在科技領域角力的縮影。無止境的科技軍備競賽,彷彿是在被稱為「國族尊嚴」的巨大機器下,「死亡驅力」與「重複強迫」在集體層面的具體呈現。這場由歷史創傷(特別是曾經被壓制或落後國家的不安全感)所驅動的競賽,讓人類陷入一場「薛西弗斯式」的困境。末日陰影下的科技國族主義揭示了捍衛民主自由的矽盾必須透過無止境的磨難來達成。高科技不再是烏托邦通往烏托邦的工具,神山的陰影下充滿了集體焦慮與歷史宿命所驅動的自我耗竭。
講師:吳易澄(精神科專科醫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馬偕醫學大學醫學系,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主持人: 李俊毅
影片:
- 弗里茨・朗《大都會》(Metropolis)
- 卓別林《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參考文本:
- 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2022)。《晶片戰爭:改變世界的關鍵科技》(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